八十年代以前注重民科,可是出了袁隆平、屠呦呦,陈景润、杨乐、张广厚。八十年代以后,注重官科,可是,出了谁,不知道?民国初年,各种学术体制都没有建立。选拔人才就凭着主管人的良心,于是,清华出现了四大导师。看看这些人的学历就知道。王国维:秀才,旅日留学,因病返回。梁启超:举人。陈寅恪,一生中没有一张文凭。只有赵元任是博士,但是他主修数学,选修物理,最后发展却是语言学。按照中国现行标准,跳槽子,依然是一位民科。就是这样四位学者,支起清华的一片天。到后来,博士,博士后层出不穷,却没人能称得上是导师。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创新领域都不会有博士。反过来说,凡是有博士的领域,必定是理论健全,等级森严,无法进行突破的地方。如果再不允许他跳槽,那就是死水一潭。这潭死水在哪里?答曰,科学院。
由于文革十年荒废,八零年以后,中国逐渐的形成了一种舆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的人,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创新。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绝对不会有这种机会。因为,世界发展得太快,没有一定的学历,你根本赶不上潮流。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观点。只要是对现有的知识有所突破,都叫创新。比如不丹王国提出的‘幸福指数’就是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创新。更何况,如今,教育普及已经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他们通过网络得到的各种信息并不比教授、院士们少。为什么中国的创新非要指望院士们?四十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些人是最不懂创新的一个团体。本来高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到了科技领域里面,没人敢正视这个实践。这实际上多年来不允许民科说话的结果。如果一味的把创新的任务交给最不懂创新的一群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对社会则是一种错误。道理就这么简单,可是,没有几个人能转的过弯来。最可笑的是,明明高学历是束缚创新思想的桎梏,可是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多年来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没有创新的根本原因是某些院士学历造假。
如今的科学院的院士们绝对不会害怕别人查自己的学历;当年的华罗庚倒有可能担心自己没有博士文凭。这可真是本末倒置,院士们担心的明明白白就是没有新的观点。可就是一群被忽悠的群众不相信这个最简单的事实。正是为了迎合百姓这种无中生有,庸人自扰的无聊心理,十年前,中科院布局,准备在2030年前后培养出一大批诺奖获得者来。为此建立了各种实验设施,提高了各有关人员的待遇。媒体也跟着炒作,连篇累牍的吹捧。其实,目的就只有一个,为了几十年没有诺奖获得者遮羞。他们把任务推给了三十年后的一代人。可是,钱却没有留给后人,那个时候,中国农村,贫苦农民的子女普遍摸不着电脑。更不要说互联网。而这就是三十年后将要获得诺奖的那一代人的状况。中科院不把钱用去给他们买电脑和上网时间,却花在自己身上,建造各种不切实际的高新设备、设施。这和中世纪的宗教一方面标榜自己是道德典范,另一方面压榨贫民的做法有什么两样?
院士们如今的待遇都是副部级,有些是正部级以上(连同退休的有数千人之多)。有人戏称,科学院是部级干部最多的地方。一切进口药品都是免费的。这么高的待遇只要拿出一部分来给贫困儿童,就能使得穷人的孩子都能接触电脑。而科学院的做法却是毫不惭愧的把攻关的责任推给他们,自己不出一分钱。
注:不久前一位院士否认了他们具有特殊的医疗待遇。这说明,有关报道可能不实,也可能根本就是造谣,希望有关部门出来加以澄清、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