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也谈科技大学少年班(三)

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天才不能复制。所谓的复制,那都是文艺作品的描写。天才需要有施展的环境。可是数学天才似乎是一个例外,虽然也不能复制,但他们在没有什么特殊的条件下也能成功。数千年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险恶,所以,数学中未被突破的领域已经很少。说不定需要社会进一步发展以后,新的课题才会出现。
一眼能看到底的发明都不是大发明。所谓重大发明,是能让人耳目一新,不得不佩服的发明。网上有一篇《世界科学史十大最意外的发明创造》仔细看一下,十项发明几乎都和数学没关系,是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都能够想出来的发明。这些发明者与常人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平日就有非同一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或和说,多样化的经历才是不断发明创造的源泉。
比如不粘锅的发明,如果你总是为糊锅底感觉烦恼,一旦发现一种排他的物质,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在比如,总接触阳痿病人,你一定注意能够壮阳的药物(伟哥)。如果少年班的学员,从来不自己炒菜,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阳痿,那么,他们即使见到了不粘的物质,也不会把它与锅联系在一起,即使发现了壮阳的药物,也不会把它与阳痿放到一起思考。
不止上述这十大发明,还有很多大发明出于偶然,甚至是一次意外事故。比如青霉素,当你见到人人对肺结核谈虎色变后,一旦见到能够杀菌的物质会怎样想?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为此,他培养了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由于不小心,一些黴菌孢子掉进培养皿中,一个月后,度假回来的弗莱明发现培养皿中有一片青黴菌出现在均匀的细菌之中。它的周围没有细菌出现。弗莱明立刻意识到黴菌可能有杀菌作用。正是这一念之差,导致现代各种抗生素的产生。再比如,1856年,伦敦皇家理学院,化学系,一名叫做威廉.亨利.珀金的学生希望利用苯胺制造奎宁。但当时的化学知识不足以合成这种分子。珀金从失败中发现了可以取代天然染料的苯胺紫。这是又一个例子证明,工作在先,制定目标却在后。所以,多动手,多体验才是发明者寻找目标的最佳,最快途径,而不是先制定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此外,磺胺类药物在1908年被合成出来后,最初是为了制备染料的原料。但到了1932年,化学家发现它能治疗小白鼠身上某些由细菌感染的疾病。还有,不锈钢的发明初衷是寻找一种不易磨损的钢。
所以说,大发明都是意外得到的,反过来说,凡是预先设定目标的,一般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即使成功也是别人很容易模仿的小发明,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靠着刻意的勤奋可以获得这样的成功。但是,当信息量越来越大,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时,这种刻意的勤奋就不太现实了。也就是说,凡是官科能想到的事情,别人也能想到。因为官科们的经历大同小异。既然大家都能想到,那么,最后比拼的不是权力就是财力,与想象力没关系。
倒退几个世纪,也许官科能够把持信息资源,可如今,人人上网,只要你想到的东西,立刻就会知道,因此,想象力,或者说想去理解,想去知道的那个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在科技发明的道路上,除了中国人以外,没有人敢称自己是权威,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虽然发现了伦琴射线,却没能立刻对这种射线的价值做出反应,结果,被伦琴捷足先登。
这些都说明了很多大发明是实践在先,然后寻找目的。当然是各种实践、尝试的人越多越好。正是由于大发明的这种偶然性,才使得美国这个靠民科发展的国家,跃居世界的最高端。因为,其他的国家都是组织一批精英攻关、闯关、过关。但是美国是人人都在玩关。从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出,同样一件新奇的东西,有人把它当废品,有人用它的特性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只是一念之差的区别。可是,精英国家仅仅是几个精英巨头的几念之差,而以民科为主的国家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群众活动,人人都在动脑筋,成百上千万的念之差。精英国家是制定目标,由精英攻关。民科国家是没有目标,具体操作和目标都是民科来寻找。而结果由钱来决定。所以,西方的民科是自负盈亏,像是赌博,能够把人维系在一起的就是钱。可中国的官科是政府先把钱付给你,成败不需要你负责,那么钱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少年班的设计者那么推崇数学呢?原因在于少年班推崇的数学是解题而不是制造题目。用考试的方法来评比数学水平,对教育家来说,是最容易的事情,而对于发明家来说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教育家希望学生们回答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发明家擅长的是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情。遗憾的是,教育部的一切工作以教育家的好恶为标准,不以被教育者和发明家的要求为依据。怎样用考卷评审发明家和实用人才呢?也许,最好的办法不是考解题的能力,而是考察学生自己出题的能力,就像是语文考作文、作诗一样。答案各式各样。可这样一来,教育者们进行评判就不那么容易了,更有甚者,学生出了一道老师解不出来的题怎么办?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五十年代的中科院曾经招收过一批副博士生,在答辩的时候,一位学生指出了考官的错误。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这位考生会得到一片喝彩,但是,在那个封闭的年代,这位考生被取消了资格,理由是,不尊重师长
最后,还要为少年班说一句话:人类思维的多样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少年班的学员应该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人才。不能由于他们目前的成功不多就彻底否定他们。有的人想要在生命中看到成果不断,有的人则想要数千年后得一知己,两者都是为人类做贡献。但你要做哪一种人则心里要有准备。


2016年6月18日星期六

也谈科技大学少年班(二)

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数学仅仅是360行中的一行。也许它需要的思考时间比别的行业长,而能够达到这样深度思考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但毕业后,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很多其他知识的社会。并不是最难学的,最玄妙的就是社会最需要的。就好象最贵重的商品不一定就是最适用的一样。
少年班成立的1978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代。文革之中的领导阶层吃尽了不读书,没文化,闹笑话的苦头,于是,简单的认为,只要用功读书,就有了一切。文革中的群众也发现,只要稍微读一点书就常常能够牵着领导的鼻子走。这就造成了在上层宣传知识无用论的同时,下层的人民却逐渐体会到知识的用途。说它是一种逆反心理也不为过。当时对知识分子的压力反而变成了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信心。就是这种压力和信心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独立思考的科学家。但是,改革开放后,刻意把知识分子捧上了天,真正的知识分子依然不计名利、怡然自乐,所谓,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雨替人愁。但是,由于这些人不懂钻营,于是,一个个中国特色的知识宝座,比如权威、大师等等都被那些会钻营的人占据了。说白了,强力推行的这一套做法还是来自一种想当然,不切实际的思路,与大跃进的异想天开没什么不同。都是不肯下功夫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只求一夜之间变成伟大的科学家。这就是少年班被出台的背景。当时由于没上过学的人太多,人们对于学习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学习就是一种熬年头的变化。年头越多,越有知识,越聪明,越是什么都成。
与此同时,当时已经存在的科技队伍也是参差不齐。欧、美留学的人,至少是49年以前的事情,当时的年纪也不小了。留苏的一般是50年代初的事情,刚刚过景。但是,物以稀为贵,当时的条件使得这些人成了舆论吹捧的对象,不论他有没有过贡献,都被看作是权威,因为没有别人,所谓猴子称大王。其实,就算是文革前的科学院,甚至49年以前的科技力量也乏善可陈。在二、三十年代,只要有条件出国,从海外带回点什么新玩意就是权威。有很多人就是靠着这种优越的条件,而非自身努力成功的。到了49年以后,又出现了另一大类的权威,他们是以革命者的背景进入到最高学术机构的,比如陈伯达。他们其实是被推到这个位置上成为权威,与学术界的正常评价毫不相干。可以说,中科院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单位,而是半政治半学术的机构。本来先天不足,却还得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过去他们不承认诺奖,现在大概是玩不出自己的花样,突然心血来潮,要求诺奖承认他们。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很多人无法弄清真相。因为当年保密工作做得好,一般人轻易得不到最新的国外资料。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的条件下。科学院建立了自己的‘高大上’形象。
一旦到了人人都有出国条件,人人都有平等的获取资讯的时代,那一套做法和想法就不值钱了。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界编造了一个理论:历史上有成就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是在三十岁以前做出的成就。言外之意,我们因为文革的耽误,已经不会再有成果,只能吃点闲饭,目的是承前启后。因此,希望就寄托在少年班的身上。后来的权威们纷纷效仿这种做法,于是就没完没了的设计后代子孙的事情,今天管这个,明天管那个,因为,不管的话这些人实在是没事可做,而反正管了也是集体管,用不着谁来负责。更有一层,被设计的是一群人,而非一个人,以后就算是没能搞出什么名堂,也有相互推诿的办法。再往后就是十几年前设计三十年后得诺奖的一代人。从78年设计到了如今,四十年快过去了,什么也没出。历史上很多人把解决不了的事情推给后代,徐福采不到仙药,就找童男童女帮忙。医生治不好病就用童子尿给人喝。而西方的十字军则送出上万的儿童去说服伊斯兰教国家改变信仰。大跃进的时候出现过一位用水冲击刀片形成超声波的少年天才。到了八十年代又出现过一批类似耳朵听字的神童,这种把戏能解决什么问题?就算真有少年天才,但只要那个承认机制本身自就甘愿平庸,乡愿主义,市侩思想,那么这些天才的结局就只能是一种消费品。
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伤仲永》。王安石说;他的天赋,比一般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因为,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少年班的出现应该让王安石大吃一惊。他要是活在今天,看看少年班每年都接收一批天才,而教育的力度比其他任何学校都大,可是,还是没有一个人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王安石应该如何解答?
我倒是比较欣赏澎湃上一篇文章的观点: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0338
“如果说社会对它的下一代有什么义务,应当是给青少年创造这样一种条件,让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融入群体,不受瞩目也不被忽略。他们不用惧怕老师的暴力或者同学的霸凌,与众不同的孩子不被孤立,默默无闻的孩子也不被漠视。它应当让孩子们可以广泛接触到和自己出身、性格、家庭条件、生活习惯都有差异的小伙伴,开阔自己的心胸和视野,了解和欣赏参差多态的世界,学习如何尊重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人。它应当给学生打开尽可能多的窗户,让他们见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不必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束手束脚。这才是我们作为社会的责任。”
对于这段话,我想再加上几句:不必因为自己的能力被时尚否认而束手束脚。外界的吹捧,往往变成腐蚀,外界的贬低,不是伤害就是鞭策,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大学者未必能培养出大学者来。但是,大学者一定能够辨认出大学者来。

在这个官科当道的时代,说不定创立一个‘伯乐奖’只表彰个体成功人士的第一个发现者,比如,为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的编辑,屠呦呦第一次设想的支持者等,更能有益于世界。 

2016年6月11日星期六

也谈科技大学少年班(一)

1978年,2115岁左右的早慧少年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时间,少年班名动天下。但是,当宁铂2003年出家以后,社会上对少年班的前景产生了怀疑。最近看到澎湃网上一篇文章“少年班神童今何在:牛人辈出,“让他们按常规读书才是摧残”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4988
文章介绍了少年班毕业生中功成名就者的名字,其中最高的成就要数20159月初当选哈佛大学最年轻华人正教授尹希。说了半天,还是强调的年龄优势(最年轻)。并没有谈到少年班的毕业生中,有谁改变了人类的认识。这就是中国人与西方人评判标准的差别。在西方人眼里,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诺贝尔奖都不算是最高的标准。
该文的思路是:“这社会上一定有一部分人的智力、体力是普通人赶不上的。我们每天要学习到晚上11点,但少年班一定会有些人,成天不学习、踢球,考试之前我还去请教解题方法,他就一边看武侠小说一边写给你,说‘拿去背吧’。”因此,刘志峰认为,讨论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没有意义,“碰到像这些真正的聪明人,你让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反复温习,其实是种摧残。”
从这句话中,倒真能看出武侠小说的思路:以为考试第一就是天下第一。他为什么不问一问,考题是怎么来的?出考题的人是天下第几?经过多年的检验,人们最终还是承认,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在一个方面出色的神童,必定是在另一个方面欠佳的弱智。所以,当你能够轻易解题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不是去看武侠小说,而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天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不是和大家玩龟兔赛跑吗?
网上有一篇Why child prodigies fail《为什么少年天才失败》
http://www.geniusexperiment.com/2012/12/why-child-prodigies-fail/
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The problem many child geniuses face in their later teens, however, is that as they grow up, many talented children who were not as precocious start catching up in terms of technical skills and mastery of the domain in question, and suddenly different qualities set the star performers apart. A perfect memory or excellent analytical skills can facilitate learning, but they are not enough to become an adult genius. 
问题还是出在少年班的学员对自己制定的标准不高,所谓:“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如果胸怀大志,愿意为了改变人类的认识做出努力,那么,你一定会思考更加深入的问题,而不是看武侠小说。反之,如果你的志气就是在无论有没有贡献的情况下,反正要混一个正教授。那么,即使你暂时跑得比别人快,但假以时日,人人(后进的人)都能赶上你。什么是志其大?它的意思就是提高自己的标准,让别人根本无法追得上。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让别人追不上?答案就需要自己寻找。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社会上的需要,如果你真是一个奇特的人才,那么,你一定会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而且,即使找到了这个位置,也还需要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会如何思考。仔细阅读前人的生活经历就会发现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而成功的,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尔、莱布尼兹、欧拉、高斯等等,都是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灵感。也就是说,平常就不断的练习思考,把思考作为乐趣,而不是考完一次满分就高枕无忧了。此外,对于数学的历史也多少要了解一些。为什三等分一个已知角、倍立方问题、诺悖论、宝塔计年法、杨辉三角、刘徽割圆等出现在古代?而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为什么出现了微积分、非欧几何等等。1978年兴办少年班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急功近利。希望用一群少年天才一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才采用了这种偏食的办法。事实证明,四十年的时间里面,少年班并没有培养出促进人类发展的天才。因为,少年班过分注重数学,而说到底数学还是一门工具。由于过去天才的大师们已经将这门工具发展到了几个世纪都用不完的地步,那么就应该知难而退,看一看这门科学在实用上面有哪些价值还未体现出来。美国人这样干了,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其实没有什么高深的数学知识。(金融倒是发展了概率论)现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都是非常简单,但是,就是弄不清楚。比如DNA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这种密码的意义到底是根据什么指导人类的身体?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是无从下手。
人类的语言也是一个两千年来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学者曾经用语法、语义学、信息论等各种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但其实,语言就是简单的数学关系而已。解释如下:
假如有一种语言,它只有两种声音AB,我们称它为AB语言。它像是摩斯码。它的特点就是在效率上远远低于所有的自然语言。英语有400种不同的声音。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不同的事物需要命名,那么,英语就可以用任何一个声音来命名400种事物之一。而AB语言的使用者却不得不用9个声音来命名400种事物之一。因为2×2×2×2×2×2×2×2×2>400。相应的AB语言用类似ABBAAABAB来表达一种事物。由于每一个声音都消耗相同的时间,那也就是说,一辈子活下来,AB语言所能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英语使用者的九分之一。或者说AB语言的使用者需要有九条命才能享受到英语使用者一生享受到的信息量。
此外,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因此,AB语言的思维速度一定大大的低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速度。普通话有四声,因此,普通话的声音种类至少是英语的四倍,按照计算,它的速度应该是英语的1.232倍。就是由于这么点点差异,使得汉字的重复率大大高于英语,最终造成英语需要用一百万单词表达的单词表,汉语只需要三千汉字就解决问题。
进一步的思考还会发现,其实,电脑和人脑使用的公式是同一个--指数函数,电脑的基本单位01是很难改变的,因为,电压很难控制。所以,在指数函数中,电脑的底数不变,永远是2,而指数则可以是上亿次的变化。人类发音和接收器官,每秒中只能是六次,因此,指数函数中的指数最多只能是六,不能改变。但人类能识别的声音种类有很多,也就是说,人类表达时,底数可以有很大的变化。根据每种语言所承认的声音种类数量,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变化的结果,它的数值并不比电脑差多少。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为什么没人研究呢?因为这个时代将各个学科分得太清,学数学的不看语言学的书籍,学语言学的,不看数学书籍,所以,希望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就需要从各个角度修补自己的缺陷,从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

2016年6月3日星期五

一篇有关民科的文章

科学网最近发了一篇有关民科的博客。由于该网站不允许发表意见(至少不允许鄙人)。所以,只能将我的观点发在这里。
原文作者:破破的桥。标题:给民间科学家足够的钱与时间,他们能出科学成果吗?
原文一个对学术狂热的民间科学家,不求做到顶级(因为这需要天份),只希望自己像个普通博士生那样出成果,有可能吗? ”
分析:作者眼里的博士生好像根本就不值什么钱。那什么值钱,院士吗?古往今来的科技成就,绝大多数是民科的功劳。所有的成果在没有被人们接受以前都是民科。官科最喜欢说的就是用天分来压人。什么是天分?在《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一卷,《力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实验科学的巨大成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完成的。他们有的兢兢业业,有的坚持不渝,有的富有直观洞察力,有的善于创造,有的精力充沛,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机智灵巧,有的细致周密,也有的人具有灵巧的双手,有些人喜欢只使用简单的设备,而另一些人则发明或制作了许多极为精细的、大型的或者复杂的仪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仅有的共同点是:他们是诚实的,真正作了他们记录上写的那些观测;他们发表自己的工作结果使得其他人有可能重复这些实验或观测。在科学的道路上面,本根就没有级别。所谓的级别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制定的。只有官科才把博士头衔看成奋斗目标。前文说过,清华的四大导师,没有一个博士头衔。
原文:一、 民科1型。擅长领域与爱好不一致。热爱科学研究,却并不适合。如同一个五音不全的人非要做歌唱家。这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民科类型。
典型特征:
对基本科学研究规范不了解。而是自创一套缺陷严重的错误研究方法。
分析:赵元任学习的专业是物理化学,对于语言学没有专门的学习,难道他的语言学五音不全?难道他一辈子必须研究物理数学吗?巴斯德学的是化学,难道他一辈子只能研究化学?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不能介入医学研究?再看看达尔文,他上学的时候,还没有进化论,他即使是想混个科班,哪里有那个学科?
基本科学的规范是什么?谁能说得清楚?古今中外,哪一次重大的突破是按照原有的规范来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规范重要还是创新重要,是八股重要还是内容重要。是眼前利益重要还是思想突破重要?
原文:二、民科2型。表面上热爱科学,实际上热爱的是顶级科学家的名与利。
分析:这恰恰是官科所为,民科都是一种爱好,与名利不沾边,否则怎么说科?可是官科不一样,个个有官级,院士是部长级别,即使一辈子毫无建树,也能通过各种考核、考试(不是发明)享受部级待遇,所以才是蠹虫。这才是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而且,世界上哪里有什么顶级科学家?只有顶级的科学成果,即使是发现这个成果的人也会出现错误,也不能说是顶级科学家。中国科技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官科把人固定化,并且分成了等级。相反,西方国家认为Great men have great faults.英雄犯大错。不敢承认错误的人被认为是胆小鬼。而中国的官科为了达到长期尸位的目的就将自己的错误统统隐蔽或者销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科学家都犯过错误。但是,从来没听说过哪位中国官科犯过重大学术错误吧。难道中国的官科与其他国家的学者不一样,从来不犯错误,都是完人?就是这种学术上的弄虚作假,导致中国在科技文化上的衰落。
原文:三、民科3型。研究方法或目标是错误的,但搞这种学术研究属谋生手段。
分析:一种研究方法是对是错,并非哪一位官科说了算。官科自称正确,可是,多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国足好有一比。恰恰是官科,满脑子金钱、利益,就是缺少兴趣和特色。因为,他们爬上今天的级别和官位,就是依靠官场的人际关系,不是按照自然人的天性选择好恶。民科要是想弄钱,做点生意不成吗?更何况很多民科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原文:四、民科4型:能在大众媒体上熟练运用术语,高中或本科知识娴熟,有科学思维能力,写文章格式非常规范,但并不具备专业素养。专业人士知道他们是民科,而非专业人士则误以为他们是科学家。我学术水平较低,所以早年接到不少低档次杂志的审稿请求,其中就有少量民科论文。这些论文格式严谨,术语运用准确,所以能顺利骗过编辑,但哪怕水平再低的专业人士,也可以一眼看出,作者其实什么也不懂。
分析:如果连八股娴熟的人都算作是民科,那么,什么是官科?先生何不直说:好人都是官科,坏人都是民科。什么是专业素质?官科连年要求的素质就是使得中国科技一年不如一年吗?如果追求素质的结果是这样,那还是别追求了。中国官科花钱是世界最多的,成果是世界最少的。作者声称是做审稿工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一份份专业杂志从来就没出过高水平的文章。因为审稿的是官科,而哪怕再高的官科,四十年来也都是耗子扛枪窝里横,只欺负中国的纳税人。
原文:疏离学术界以后,科学家丧失了辨别材料真伪的能力(民科4)。他们不了解舆论,不知道他们的正确判断建立在清洁的信息输入上。顶级学术刊物对作假、伪造数据极其严厉,是为了保证学术圈内的信息干净可靠。
分析:这段话充分暴露官科的嘴脸,这些人打着学问的幌子,却依靠舆论生存。自命清高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官科造假不断。曾经担任
首尔大学兽医系首席教授的黃禹锡是不是官科?古代人懂得,真正的学问是在民间,经常是在一些隐士的手中。只有这种人才能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古代的大学者、思想家、科学家都有过隐士的经历。中国古代(晋代以前)对于这种人的推崇才出现了繁荣的文化。那个时候没有官科,不喜欢做官的人可以去做隐士。直到宋代,学者也尊崇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因此才出现了沈括,在归隐的八年中写出了梦溪笔谈。但是,到了明代,朱元璋首先破坏了这种风气。命你当官,你就必须当。胆敢辞官的一律重判,不顺从官僚体制的,肉体消灭,最终学风被官气压垮。结果就是,从此以后,官本位文化形成,官本位就是官说了算,不必征求别人意见,征求也是走过场。因此,中国的民间思想与官方思想分道扬镳,民科开始苟延残喘、苟且偷生(几部古典小说出在这个时代的前后)。整个中国的国力江河日下。经过长期停滞后,如今,在‘精英治国’的口号下,中国官科统治学术界已经四十年,捞得脑满肠肥,结果,搞出什么名堂来?。
目前,中国能够输出的文化就只有官科文化了。西方国家学得很快,美国出现了终身教授,也就是说,通过某种考试以后,无论你再说什么,你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扁平的世界’根本的原因。可是,美国在各个领域都已经领先,人家耗得起。难道中国也跟在人家后面耗吗?
在科学网的编者按中,用红字对这篇文章写道:
破破的桥写的这篇文章真的好,逻辑严谨,说理清晰,不过看了他对民科的介绍,有中枪的感觉....读完之后,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头脑中萦绕,不吐不快:给官方科学家足够的钱与时间,他们能出科学成果吗?”

从此看出,即使是版主也发现官科为了获得私利已经不在乎脸面,竟然说出这么露骨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