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的支持者认为:没有基础知识的民科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发明者。在现代社会,要想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必须有坚实、过硬的学术功底。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
也许这话有些道理,但问题是,一个被称作有扎实的功底,受过严格训练的人,他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此人的思维被拘束在某一范围内进行,不可能越雷池一步。学术创新和武林秘籍是两回事,并非演练越久,记忆时间越长越能取胜。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我们用力学公式做解释。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根据掷铁饼时,当铁饼从手中飞出后就具有了速度,他想,那么是不是等于说,力就是速度与质量的乘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更多的人去研究,于是便成为了当时的真理。当然,所有的科学家都用它来进行研究,所谓训练有素,就等于说:“更加深刻的领会力等于速度乘以质量的重要意义。”可是,过了两千年,突然有一天,一位愣小子站了出来说,“不对,力不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可想而知,那些训练有素,功底扎实的学者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有的嗤之以鼻,有的大骂‘是谁让这个愣小子跑到象牙塔里面来捣乱?还不赶紧让他滚蛋!学校主管是干什么吃的?’的确,当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在院长虎克(虎克定理)先生的领导下就极力的排斥过这位愣小子。这位愣小子的名字就是牛顿。他坚持认为,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而非速度。此后,牛顿力学就在逐渐衰弱的反驳声中主导了物理学。一百多年过去了,所有人都相信牛顿力学是绝对真理。就连文学作品“基督山恩仇记”也用‘想要推翻牛顿定律’来描写痴心妄想的人。但是,二十世纪初,又出了一个愣小子,他说,牛顿定律并非绝对真理,当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这个关系式并不成立。一听到这话,全世界二百多名物理学教授联名反对。但是,结果,这位愣小子说的话被证实是对的,而那二百多名教授反而是错的。这位愣小子就是爱因斯坦。据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七位学者理解他。我相信,这七个人考牛顿力学的时候,分数都不高,而那二百位反对者的分数都不低。
有人认为,远古时代的丛林中生长着许多猴子。当食物短缺的时候,猴群出现矛盾,结果是强者称霸武林,弱者被赶出森林。这些弱小的猴子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惯,最后变成人类,而那些称霸武林的猴子,依然在那里称霸。我要说的就是,当年,武林对猴群的精英训练就是四肢的肌肉。但是,那些非精英却训练另外的方面—大脑。后来,农业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一群读书人,他们没有在农业劳做中继续竞争,而是专门学习各种知识,包括战争知识,管理知识,结果,他们成了统治者。此后,这些人看到书本上的知识这样有用,就按照既定方针,拼命想要掌握书本上所有的知识。他们认为,只有读书人才能管理别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结果,这套理论,连同那些书籍被西方发达的商业资本打得落花流水。再往后,这些人也学起西方人的样子经商,沐猴而冠,结果却出现各种腐败。
这样转了一圈下来,读者是否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精英应有的训练方向?”是肌肉还是古代典籍,是科举考试还是商业经营?如果方向没有定下来,那么,根据什么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训练有素?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发现,寻找方向的困难程度远远大于训练本身的困难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教改怎样变化,大学以后的教育永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为,教育者本人根本不知道未来社会如何变化。比如,过去的大学里面,电脑程序设计仅仅是一门副科。现在,它不但成为主课,而且还出现了很多为它设置的副科。更有甚者,电脑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学的课程,等到出来后,往往已经过时。
所以说,所谓的训练有素,在当今世界根本不存在。飞速的变化根本没给你正景八摆的训练的时间。过去,专业选定后,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学习。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所能获得的信息是一样的。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寻找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努力的可能。而有关方向的问题是谁也教不了的;在千变万化的人生面前,谁也不能替别人负责。这样一来,官科就的优势就不再了,一个项目,从申请到审批通过,可能需要三年,三年一过,物换星移,什么都变了,可你还要做三年前的项目,因为,连工作带经费刚刚批下来,你改主意了,怎么成?虽然如此,有些最基础的知识却是人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最基本的就是语言,作为中国人,不能背下几十篇古文的话,那么只能说是不够格。另外就是数学,没有高中的数学水平,的确是寸步难行,因为,最简单的书籍也是作者认为你已经具有高中文化水平而撰写的。没有这个基本知识,当然什么也看不懂。或者说,你需要自学高中数学后才能看得懂。除此以外,我不认为大学专业课程在家里学和在教室学有什么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恒心和毅力,所以,这方面的培养才是关键。
以上种种现象中能够看出,当今世界根本就没有精英。但是,并不是没有英雄,所谓的英雄就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在某一个特定的角度与环境中找到别人没有发现、没有看到和没有重视的东西加以放大,为人类进步开创一片新天地的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