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本不存在的辅音
国际音标中定义的辅音是和元音严格区别开来的声音。但是以R.E.Asher为总编的《语言学百科全书》The
Encyclopa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187页上写道,“无论如何(将其录音后,切割),辅音d都与其后的元音同时存在。”从此可知,国际音标定义的辅音根本就不能单独存在。它所定义的辅音实际上是读得轻一点的辅、元结合体(声母)而已。它定义的辅音后面一般跟有一个极短的‘呃’的元音。国际音标中的辅音都可与a, e, i, o, u中任何一个结合并读得很短。难道这些读得短的音都是不同的辅音吗?Voiceless consonant被中文翻译成清辅音的有p, t, k, f, voiced consonant浊辅音有b,
d, g, v。规定是清辅音声带不震动,浊辅音震动。可是实际上,发清辅音时,声带振动也能发得出来,发浊辅音的时候,声带不震动,也能发得出来。只不过是音量大小而已。为什么要有这个规定?
古代的中国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辅音实际上是一种无法被听到的口型,而不是声音。因此,古代中国的注音方法是‘切音’也就是用一个元音(韵母)来切换出另一个字的元音。直到今天的汉语拼音,依然是用一个元音(韵母)来切换声母中的元音。根据这个结果可以推测出来字母与发音之间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首先,非尼基人发明了带有元音的辅音,也就是类似汉语目前的声母。后来,古希腊人发现(察觉到)了元音的存在,并为它们创立了字母。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将原有的辅音字母与新发现的元音字母排列在一起?最能被接受的假设就是将元音字母插进原有的辅音字母之间。这样一来,为了区别跟有元音字母的辅音与不跟有元音字母的辅音,就将后者读得轻一些。由此可知,这些读得轻的辅音最初应该有与现代的一个辅、元音节(声母)一样的时间。而如今,它们只不过是退化的声母而已。但是,由于在发音的时候,它们依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这就使得拼音文字中每个音节的发音无法在时间上统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